知识产权

特约文章

学术论坛

  • 论自主创新与自主知识产权

    张勤;

    自主创新与自主知识产权是当前我国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两个词汇,但其定义或基本概念至今尚不清楚或不严谨。在对这两个概念进行较为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将自主知识产权划分为四个类型,指出自主创新与自主知识产权并无必然联系,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市场竞争力之间存在多种交集,不同的交集具有不同的含义,不宜混淆。从功能上看,可将自主知识产权或知识产权分为进取型和防御型,两者都构成市场竞争力,国家对后者应适当限制。同时,还对自主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中"自"的含义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指出这是一个与WTO国民待遇原则关系密切的概念,出现在法律文件或政府规章中应当慎重。如果有必要出现,对其范围的界定必须谨慎。

    2010年06期 v.20;No.120 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0K]
  • 知识产权制度是创造者获取经济独立的权利宪章

    刘春田;

    从哈佛大学安守廉教授的《窃书是雅罪》出发,分析和思考了中国知识产权界应当长期思考和认真研究的四大问题,提出了中国知识产权界学者应有的使命。

    2010年06期 v.20;No.120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论版权、公共领域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

    黄汇;

    版权与公共领域作为版权法体系下重要的两极,二者相互哺育、互为滋养。公共领域哺育了版权作品的诞生,版权对公共领域也具有重要的反哺意义。通过独有的生产性功能和保证作品开放,以及通过促进作者分工与竞争和吸引创作投资等,版权在促进作者创作独立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现有作品集合越丰富,知识形式越发达,由潜在部分通过时间变迁而来的公共领域就会越繁荣多元。因此,版权、公共领域与文化多样性的价值目标是完全一致的。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不仅是宪政价值的基本要求,也是人类仰赖过往文化滋养通向文明繁荣彼岸的必然所需。在未来我国版权立法时应注意在版权授权与公共领域的保留之间坚守适度的平衡,如此,版权法才能以一种有机复合的方式促进我们的文化可持续地向前拓展。

    2010年06期 v.20;No.120 23-2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工作研究

  • 低碳技术推广与专利保护的博弈——谈低碳技术专利权人应对技术推广压力的策略

    刘磊;

    随着人类工业化的推进,环境破坏问题日益严重。为了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大力实施低碳技术已成为全球性趋势,推广应用低碳技术已成为全人类的迫切需求。目前,包括强制许可在内的低碳技术强制推广措施已见诸于众多国际条约和国内法律法规中,对于低碳技术专利权人来说,其专利权背后的经济利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如何在现有知识产权制度框架下,既符合全球低碳技术推广的要求,又能够保障自己的经济利益,对于低碳技术专利权人来说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低碳技术专利权人必须主动出击,将其技术转化到实践中去。同时平衡技术推广与专利权利的保护,从而避免强制性措施对其经济利益造成冲击。

    2010年06期 v.20;No.120 30-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5K]
  • 中国内地与港澳地区驰名商标法律保护的协调

    丘志乔;

    剖析中国内地与港澳地区驰名商标法律保护的现状、优缺点和制度之异同。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应予协调三地制度。协调思路与架构设计是:建立一个沟通与协作的机构;依次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制订实体内容标准法、建立复式保护体系、制定统一的商标法律制度等阶段,最终实现根本解决。

    2010年06期 v.20;No.120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4K]
  • 技术标准中的必要专利研究

    那英;

    介绍了主要国际标准化组织、我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技术标准制定中与专利相关的规定。针对我国标准的制定/修订过程中采用国际标准,以及用户使用标准时可能涉及的专利问题,着重论述了如何判断标准中的必要专利,并提供了判断必要专利所需要的信息资源。

    2010年06期 v.20;No.120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5K]
  • 对专利文档管理方式的探讨

    丁玮;王占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专利文档的信息化处理程度和电子申请比例逐步提高,专利局对专利纸件文档的依赖程度逐步降低。纸件文档已不再需要伴随审查过程流转运行,因此探讨新形势下的专利纸件文档管理模式,以更好地适应新的审查方式,对专利局专利文档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

    2010年06期 v.20;No.120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司法实践

百家争鸣

  • 文化、机构竞争与国家能力——美国学者关于中国知识产权执法的解释进路

    王玫黎;

    美国学者对中国知识产权执法水平的解释形成了三种进路。政治文化论者否认中国古代存在知识产权制度,并将之归结为传统中国的政治文化,认为当代中国的知识产权发展是政治经济权利发展的一部分。机构竞争论者采用了分散式威权主义的分析框架,认为部门之间的竞争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国家能力论者指出,若要提高中国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必须提高国家有关机构的执法能力。在批评三种解释路径的前提性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了评述意见。

    2010年06期 v.20;No.120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论著作权技术措施的例外

    熊琦;

    技术措施作为独立于传统著作权体系的新制度,其例外的设立标准与适用范畴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在设立标准上,技术措施的例外应以解决市场失灵为前提,确保著作权人的经济收益不会遭受重大损失;在适用范畴上,技术措施的例外应考虑数字技术对交易成本的影响,严格限制接触层面的规避行为,并将合理使用维持在利用行为的层面。同时,针对通过技术措施限制竞争的行为,可以引入权利滥用条款,弥补技术措施例外在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上的不足。

    2010年06期 v.20;No.120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 证明商标制度的价值与实现

    牛玉兵;

    基于证明商标的特性,证明商标法律制度具有独特的效率提升、秩序维护和利益平衡价值。我国商标法律制度中对证明商标主体、管理及法律救济机制等方面规定的欠缺是影响证明商标制度价值充分发挥的主要障碍。以商业标志类型化保护为基点,健全证明商标主体制度,完善证明商标管理制度与措施,强化证明商标救济制度是充分实现证明商标制度价值的必要措施。

    2010年06期 v.20;No.120 71-7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 TRIPS协定中的刑罚措施研究——兼论中国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刑罚措施的立法完善

    刘科;

    对于TRIPS协定中的刑罚措施,需要借助于《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的有关解释规则加以解释。对其中的争议部分,则应按照有利于尊重成员方主权的方向解释。TRIPS协定对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刑罚措施设置了上限与下限。中国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刑罚措施需要改革刑种配置、完善罪刑结构,但不应提高法定最高刑。

    2010年06期 v.20;No.120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 作品概念的科学建构及其在著作权法上的意义

    王坤;

    作品概念之科学建构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理论的支持,需要考虑作品与商标、发明等其他知识产权对象之间的关系。从符号学、信息学和系统论的视角上看,作品是一种具有精神功能的符号组合,也是各种存量知识要素和增量知识要素有机构成的系统。科学建构作品概念有助于分析著作权法上的其他概念和制度,推动知识产权法体系化进程。

    2010年06期 v.20;No.120 8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国际知识产权

  • 美国商业方法专利的十年扩张与轮回:从道富案到Bilski案的历史考察

    刘银良;

    1998年道富银行案揭开了美国商业方法专利序幕。此后十年间,美国的商业方法申请、授权和诉讼风起云涌,但并未显示对美国金融业和电子商务业带来益处。2008年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在Bilski案中放弃道富案标准,确立机器或转换标准,借以限制商业方法专利,但最高法院不予认可,商业方法专利判定重新回到不确定状态。考察美国商业方法专利的十年扩张与轮回,可有助于理解商业方法专利争论的实质,有益于把握我国的商业方法专利政策。

    2010年06期 v.20;No.120 8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 美国判例法:商业秘密“使用”的判断与证明

    黄武双;

    美国判例法已经形成了商业秘密"使用"的成熟规则。"直接使用"并非仅指原封不动地使用商业秘密。判断是否构成"间接使用"的核心要素是被告的产品或工艺等是否实质派生(或来源)于原告的商业秘密。以他人商业秘密加速自己的研发、将他人"消极的商业秘密"用于降低自己的研发成本、商业秘密对他人产品或工艺的贡献大小和被告投入的大小等都是判断是否实质派生的要素。在我国规则阙如之际,美国判例法所形成的这些成熟规则,可以为我国司法实践所借鉴。

    2010年06期 v.20;No.120 10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